English

汉语的无奈

2001-04-08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
我很钦佩前人想象力之丰富,把埃及法老的寝陵,译成“金字塔”,把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标志,译成“十字架”。不但符合“信、达、雅”的译文要求,而且充分体现出汉字的象形功能。我也很诧异时下翻译家应急能力不足,对于纷至沓来的新事物,表现得束手无策。所以,报纸、杂志特别是电视中,“VCD”、“DVD”、“SVD”,除专业工作者,谁都搞不清楚是什么东西的洋文,一个劲地袭击过来,更甭说什么“卡拉0K”,什么“BP机”,不伦不类地混迹汉字之中。

汉字除了讲究自身架构的美外,还很在乎通篇谋划的美,弄两个不三不四的洋字,夹在其中,实在大煞风景。即使非用不可的外来语,国人也会努力使其本土化,成为汉字状态。例如“冰淇淋”,例如“咖啡”,采取意音并译,或者直接音译,如古人译“萄葡”,“胡同”,“涅?”一样。其实,中古时期,那些翻译佛教经籍的僧人,比起现在翻译电器名称的语言专家,要困难得多。但他们宁肯造字,也绝不在汉字中夹用梵文,破坏方块字完整之美。

像“功夫”,像“豆腐”,传到西方去,成了他们的外来语,但人家采取直接音译的办法,而不是把汉字嵌在英文或法文当中,这难道不能引发我们一些思考吗?

(《山西日报》2001.3.30李国文 文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